編者按
  “我手寫我心。”這在一個學生步入大學之前十多年的作文考試中,能體會幾次?
  語文高考中,60分的作文讓學子、老師、家長都不敢輕視,而社會多方對應試作文的反感之聲年復一年未曾間斷。
  不少作家、公知就此抨擊今天的語文教育。尖銳的批評聲,一年又一年地出現在高考前後。但是,作家們用文學標準要求中學生寫作,這合適嗎?
  爭議焦點
  作文分數越高越有害?
  “我讀過我女兒的從小學到高中的應試作文,幾乎看不出什麼變化。倒是她遵照她的中學老師的囑咐寫的那些對她的考試毫無用處的隨筆和日記,才多少顯示出了一些文學的才華與作為一個青春少女的真實感情。”作家莫言曾撰文談我國的語文教育,他說,“我們恨不得讓後代都像一個模子里做出來的乖孩子,決不希望培養出在思想上敢於標新立異的‘異類’”。
  《收穫》雜誌副編審、作家葉開甚至直言:“我一直給自己的女兒拖後腿,不願她的語文成績好,尤其是作文。”他說他和太太一致認為,這種作文分數越高越有害。“由於工作關係,我接觸到一些由中國大陸培養出來的少年作家,他們成年之後基本上都成了廢料。你還不能跟語文老師探討這種問題,因為沒有探討的共同基礎。在工作中,我讀過很多語文老師的作品——年輕點的,還有點銳氣;年紀大點的,全都是腐朽氣息。這樣的語文教師,怎麼能指導孩子寫文章呢?”葉開甚至用了“催吐”這個詞,他說:“我支持學校的工作,但我也要在暑假里給女兒催吐,讓她把在學校里不幸吞食的那些語文垃圾都吐出來。”他所說的“催吐劑”則是《哈利·波特》、《夏洛的網》、《丁丁歷險記》這樣的作品。
  爭議焦點
  作文評判偏愛藻飾文章?
  中山紀念中學劉佳傑老師認為,長期以來,從小學三年級看圖說話開始,作文就被學生當成是一道題目,而不是心口合一,真心話的表達。學生會認為文字就應該討巧、包裝,這樣一次兩次之後,學生就“學乖”了,不會再寫真情實感。
  劉佳傑說,中國傳統的審美取向似乎更喜歡藻飾的文章,這是文章“成色”的“硬件”標準。廣東去年公示的一篇“優秀”作文,裡面引用的5條論據都是失實的,比如某某作家沒有說過這樣的話,或者根本就查無此事。現在網上也非常多各種偽造的名人名言,這些文字現在大受追捧。受到這種社會風氣的習染,傳統審美取向的影響,以及應試的熏陶,學生在作文時樂於引用,而且這種問題普遍存在中等偏上的學生當中。據說某些地方還訓練學生如何編造名人名言,這是非常可怕的,這不單是為文的問題,甚至是為人的偏差。
  作家葉開則說,在高分作文中,他讀到的都是大而空的抒發,沒有細而真的體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現在一些教師更註重空洞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不是文學藝術中散髮出來的強烈的真善美;是虛假的瞎猜和說教,而不是真實的感受與體驗。濫用名人名言、好詞好句是因為作者缺乏廣泛有效的經典閱讀積累,缺乏自己的個人思考能力,而只能空泛議論,套用名言和好詞好句。
  劉佳傑提出了他的建議,希望能從作文的評分標準入手,崇尚質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記得上海師範大學王榮生教授批評現在學生的作文文藝腔太重,傷春悲秋,無病呻吟,我作為一線語文工作者,深有感受。”
  葉開也說,推崇這種陳詞濫調、思想空洞的文章,給高分乃至滿分,也可以看出高考閱卷教師水平仍然有待學習提高,這樣的閱卷人員,對文章好壞的判斷能力很可疑。一些中學語文教師自己都不會寫文章,自己都不閱讀,而且在長期教學中養成了各種虛假的陋習。這種閱卷教師的判捲讓人很難放心,也使得這種閱卷誤差極大,很難選出真正優秀的人才。要提高閱卷教師水平,要堅決把虛偽的情感和陳詞濫調逐出高考作文中。
  爭議焦點
  語文教育是培養文學家嗎?
  針對批評的聲音,諸多一線語文工作者也有話要說。最直接的反對觀點是,語文教學並不是培養作家,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作家是無法培養的。因此不能用文學的標準來要求十幾歲中學生的作文。作文教學的第一要務是文從字順,有一定思想內涵,在此基礎上才能談其他。而文學性和文筆,並不是作文教學的第一要義。
  廣州六中語文教師郭子健說:中學語文對寫作課程的標準定位只是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寫作能力,換句話講,作文教育不是培養文人、詩人,這不是教師的功能,詩人是培養不了的,教師只能起引導作用。“現在我們倡導公民寫作,學生經歷了初中高中階段,能夠在社會生活中靈活運用語言作為表達交流的工具,根據不同的人和事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是在培養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公民,希望引導學生面向社會,能夠進行理性的公民寫作。”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委員溫儒敏則認為,從學科來說,語文包括“語言學”和“文學”兩部分,語言學比較接近科學,而文學則是藝術,前者偏重工具性,後者則偏重人文性。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提高讀寫能力是他們學習語文的起碼要求,先要學會掌握語言表達的工具,然後才是審美素養等其他方面的要求,而後者相對是比較“奢侈”的東西。他說,在不同的教學環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追求又往往是有分工和偏重的。語文課要解決讀寫能力,實踐性很強,必須有反覆的訓練和積累,訓練的過程不可能都是快樂的,甚至也不可能都是個性化的。語文和其他科目一樣是一門學科,有它的學習和教育的規律,有最基本的要求和規範。“報紙上常見有的作家總是把作文教學說得一錢不值,恨不得全都像他們那樣寫文章。其實這是兩回事,作文教學不是培養作家的,作家的標準不能簡單套用。”
  也有高中語文老師認為,作文就是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情感,因此可以分為說理文和抒情文兩種,其中,說理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用性更高,比如評論、報告等。但是縱觀歷年高考作文,華麗濫情者多,邏輯嚴密者寡。“我們培養的人才不能和社會脫節,高考作為人才選拔機制應該更貼近現實。大段排比搞氣勢,堆砌名句扮華麗,有何實用價值?李白能理解科技即生產力?杜甫能應對中西文化衝突?” 編輯:王燕子
   1  
  面對高考指揮棒,語文老師很無奈
  現象
  考場作文已成“新八股”?
  “套路”為能力的薄弱“頂罪”
  徐華(廣州二中語文教師):
  作文“模式化”是需要辯證認識的問題。所謂“模式化”,不外乎兩大類型,一是指葉聖陶先生提出的文體分類中,議論文文體要素及結構層次而衍生出來的通俗說法;二是指在高考作文寫作中,深受詬病的格式化寫作。對於前者,議論文寫作按照“提出問題(是什麼)——分析問題(為什麼)——解決問題(怎麼辦)”,即“引論——本論——結論”模式,是沒有多少人反對的,儘管葉老提出的文體劃分還值得商榷;對於後者,“格式化”備受詬病其實是由於內容的闡釋表達存在問題,而不是結構層次(形式上的套路)存在問題。
  中學作文“模式化”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論點的僵化生硬、材料的簡單堆砌、分析的匱乏或針對性缺乏等。這些問題與形式套路並沒有多大關係,“套路”是在為能力的薄弱“頂罪”。我認為近年來,作文的模式化問題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
  模式化是教和學共同導致的
  郭子健(廣州六中語文教師):
  模式化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學生思維的僵化,把寫作看作是填字填詞,沒有將寫作看成是表達自我的過程。另一方面則是老師,現在整個教學環境中,老師的引導觀念也是模式化的,忽略了學生的個人水平,把作文變成製造文本的過程,主題是先行的,材料是儲備好的,結構是固定的。作文只是根據不同的題目,將已經儲備好的材料,用不同的形式進行轉換,缺乏“因題成文”的觀念。模式化是教和學共同導致的。
  我們需要正視一個問題:寫作到底是為什麼?有些老師會認為寫作就是為了完成一篇作文,這在應試教育中是對的。但寫作教學並不能等同於應試教學,這兩種寫作觀念完全不一樣。如果寫作教學完全等同於應試教學,應試作文的潛在讀者就只是閱卷老師,學生就會千方百計討好閱卷老師的口味,也許就會出現千篇一律的文章。任何文章的寫作都有潛在讀者,我們在生活中會因為不同需要,面對不同讀者,根據不同的表達語境,選擇恰當的素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寫作應該是表達和交流的活動,而模式化作文的出現,有著應試教育深刻的社會背景,不光是教師和學生的簡單問題。
  措施
  如何看待“新八股”?
  作文有法,文無定法
  劉佳傑(中山紀念中學語文教師):
  我認為可以用八個字概括:作文有法,文無定法。作文有法的意思是,任何東西入門都有門檻或者基本規範,古今中外都有文法,比如古代常說鳳頭豬肚豹尾,這就是古人認定的好文章的外在形式。魯迅說,要寫活一個人,首先要寫活他的眼睛,同樣也是一種寫作的方法。再比如福樓拜跟他的學生莫泊桑說,寫一個人只有一個最恰當的形容詞,你要找出這個形容詞。這些法則是印在我們教科書或者輔導書上的,這說明作文也是講究文法的。
  而文無定法是指,這個法規不能僵化死板,如果是僵化的,作文就成了“新八股”。在實際教學中,有兩類學生,對於文字功底中等偏上的學生,個人建議他們在掌握模式的基礎上寫出自己的風格,寫出風格,也就是寫出了自己的某種“模式”,這是別人無法模仿的,也不是大眾化的。比如說魯迅和張愛玲,他們有各自的風格,他們的風格也可以看成是他們的“模式”。我很喜歡曾經的一篇上海高考滿分作文《他們》,寫的是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結尾是:“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盡頭,照亮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終將會成為我們。”這個結尾非常含蓄雋永,又畫龍點睛。之後的採訪表明,小作者每次的作文都是這種風格,也就是說這位同學寫出了自己的“模式”,別人無法模仿的,這種模式難道不好嗎?
  對於班上很有潛質的學生,我會讓他們把每一次作文都抄在一個本子上,無論是平常的練習還是大考、小考、模擬考,從這個本子,你可以找到他的優點,揚長避短。比如有個女同學,她的文章風格是特別婉約的,在唐詩宋詩駢文這方面比較有造詣,這就是她的長處。還有位男生,他有很強的思辨能力,能夠站在文史哲的高度來看問題,這也是他的特點。通過讓他們把所有的文章都結集起來,前後貫穿發現特點,並鼓勵他們發揚優點,這是高分作文的一個訓練方法,這並不能說是貶義上的“模式訓練”。
  但是對於文字功底中等水平偏下的學生,我想不應該跟他們強調作文沒模式,而是應當讓他們恪守基本的模式,能夠做到文從字順,努力拿到平均分就不錯了。
  至於初中生寫記敘文,高中生寫議論文,我認為這也是非常正常的。高中教育之後學生要上大學,高等教育需要寫論文,那就需要論述功底。十七八歲的高中生,也是時候訓練他們的思辨思維,確實是寫議論文的年紀了。國外的考試我瞭解不多,但我接觸到的,比如法國、日本、新加坡,都不要求寫記敘文。國外作文考試常常比我們的更細緻一些,會限制文體,比如立論性文章,或駁論性文章,或別的。如雅思的作文就是只考實用類寫作和論述類寫作,不考記敘類寫作的。我個人認為考試作文的文體不限比較麻煩,很難對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魯迅的《拿來主義》,這怎麼比呢?孰優孰劣?
  任何創新都從模仿開始
  郭子健(廣州六中語文教師):
  任何創新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寫作也如此。學生在學習寫作階段,吸收他人的觀點當然可以,但不能只是順著別人的思路走,這樣就沒了獨立的思考,看不到自我,更談不上創新。這或許源於學生對寫作目的認識不清,學生會認為作文就是應付老師的,拼命往閱卷老師喜歡的風格和思路上靠。另一方面也說明閱卷老師的學識非常重要,到底什麼才是好文章,很考驗閱卷老師的水平。
  我平時喜歡看學生的練筆,可能文章會比較偏激和幼稚,但情感是真摯的,文章是有自我的。而考場作文不一樣,受到寫作環境的制約,受到應試的限制,兩類文章完全不同。現在我們提倡活動型寫作,把作文從課堂延伸到課外,而不是40分鐘封閉型的寫作,需要學生先構思,篩選信息,老師引導,這樣才能拓寬寫作空間,也才能真正讓學生表達自我。高一、高二應該是互動型寫作。而高三應該是應試寫作訓練,畢竟高考需要在有限時間內作文,這是現實問題。在應試作文中,老師一般會引導學生寫穩妥、規範,幾乎每個老師都認可的文章,對中等偏下的學生,更是建議要遵循考場作文規則,寫中規中矩的文章。而高分學生需要在穩妥之上有亮點,可能是文采斐然,可能是思想深刻,也可能是情感豐富,這些都是加分項。而有些比較創新的作文,比如詩歌,除非是學生的個性非常張揚,一般規範無法束縛,一般來說,從老師的角度來說並不建議學生寫。
  模式化作文是廢品
  葉開(作家、《收穫》雜誌副編審):
  我在網上書店看到有上百種作文書——《作文好詞好句好段大全》、《小學生優秀作文學練大全》、《衝擊高考滿分作文》……其中有本叫《作文,多大點事兒》,介紹說作者精通作文的“結構對稱”、“六根六塵”、“作文八法”。這本書近千留言,確實有不少家長以為找到了作文大救星。但是,以為看作文書就能寫出好文章,無異於緣木求魚。一個孩子如果不愛讀書、缺乏積累、腹中空空,如果他沒有時間去生活、玩耍、探索,毫無真情實感,就算學會一千種“作文大法”,也永遠不可能寫出真正的好文章——這些“指點作文江山”的教師大多數寫不出好文章。對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實感、有閱讀積累的孩子,就算這樣的“作文大法”一條都不知道,只要稍加訓練,就能寫出更好的作品。模式化的作文是存在的,這些都是廢品,根本不應該生產。編輯:王燕子
  (原標題:文學標準要求中學作文惹爭議 語文教育是培養文學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j73tjqr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